剧情介绍

1927年7月,率军北伐的贺龙在河南打败了张作霖的部队,取得了临颖大捷。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与蒋介石暗中勾结,强令贺龙返回武汉,为笼络军心,委任贺龙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。随即,汪精卫策划二十军童怀才部叛变,贺龙不顾《国民日报》随军纪者白莹劝阻,冒着枪林弹雨,策马前往,平息了这场哗变。贺龙从士兵口中知道,汪精卫已偷放了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人山田。他赶往码头,堵截货船,用计抓住了藏在煤堆中的山田。汪精卫又指使武汉绅士名流重金收买贺龙,"鸿运楼"上,贺龙当着他们的面,把价值连城的珠宝尽数抛入湖中,使豪绅们心惊胆战。汪精卫一面高喊"东征讨蒋",一面暗中收缴工人武装枪支,逮捕屠杀工农群众。贺龙当面义正词严地怒斥汪精卫的反革命行为。汪精卫理屈词穷,用调虎离山之计调贺龙部队东征。贺龙将计就计,以设豆腐宴转移了中共两湖省委领导同志。在宴会厅上,贺龙下令收缴了强行撞入搜查的搜捕队的枪支,枪毙了搜捕队长。在共产党处于逆境时,贺龙对党一片忠心,却遭到张国焘的怀疑猜忌。张认为贺龙早有当皇帝的野心,不可相信和依靠,他的观点受到周恩来的驳斥。东征前夕,周恩来特意去送贺龙,贺龙表达了"真要救中国,只有共产党"的革命信念。贺龙侄子学瑞从老家赶来,哭诉家乡反动武装对贺龙家人的迫害,贺龙怒火中烧。他想到东征是跟着共产党去救全中国老百姓,克制了个人感情,命令部队出发。二十军东征途中停泊于九江,周恩来向贺龙传达党中央决议,以贺部为主力,适当时机在南昌举行武装暴动,贺龙欣然接受。汪精卫企图将贺龙骗上庐山,遭贺龙拒绝,他又派刺客刺杀贺龙,也未能得逞。不得已,汪精卫一方面企图炸桥阻止贺龙部队,一方面任命贺龙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,企图笼络贺龙。随军记者、蒋介石特务白莹也亮出自己的身分,诱劝贺与蒋合作。面对蒋、汪的阴谋诡计,贺龙选择了革命道路,率部向南昌开进,加入了"八一"起义的行列。

评论:

  • 枫雪 6小时前 :

    正如三个火枪手有四人一样,芝加哥七君子有八位,黑人doesn't count。白左小雀斑果然靠不住!

  • 苟和泰 2小时前 :

    一部对抗强权得电影……一场持续4年多的审判,越战让美国深陷泥潭,战场上伤亡惨重,还在源源不断得征兵,于是几个组织希望通过和平示威希望政府停止越战,成千上万的人涌入芝加哥,得不到政府得允许,出动了警察镇压,擦枪走火,引发暴乱,事后需要审判定罪,本就不是一场公平得审判,却还要装出有模有样公平得样子,完完全全与美国法律精神背道而驰,其实那些政客不知道吗?知道,但是要顾全自身利益,管不了这遮羞布有多么滑稽,整个审判,就是大型双标现场,法官背后也是司法部和政府,因此这个案子在上诉法庭发回重审后,竟然没有法官愿意接,一个人公开承认自己错误都那么难,更何况一个政府要承认自己的丑闻。虽然历史由胜利者书写,但总有一些勇敢的人在保护着火苗。

  • 聊曜儿 2小时前 :

    借古讽今得恰到好处。庭审戏中闪回真实事件场景的剪辑非常有力度。索金的剧本还是那么凌厉。Sacha演得太棒了!只有囧瑟夫毫无存在性完全是个工具人。

  • 阮乐天 5小时前 :

    so touching

  • 桀骞 3小时前 :

    艾伦索金是属于能用剧本影响到影像风格的那种编剧,连着看《乔布斯》和这一部感受就会非常明显。我以前觉得他的剧本很适合用来学习写台词,尤其是台词上下句的对称和衔接,那种语感和节奏真的绝了,但英文和中文语感本身不太一样,行业大环境也不同,渐渐觉得不是很适用,大部分人做不到他那么精准,而且注意力放在台词设计上之后,戏会不自觉为台词服务,就本末倒置了。这部索金自己做导演,不功不过,但在对剧本的完成度上想必他自己应该是很满意的

  • 智晴岚 8小时前 :

    他们的平民团结可以带来正义或者改变,不论输赢,起码曾经为之抗争过。

  • 锦天 8小时前 :

    摄影老套但剪辑威武,让这碎片化的情节紧凑得如同枪战片。力度不太够的是结尾,略为消减了前面大半部分的蓄力。但瑕不掩瑜,8分水准!以后索金粉算我一个!

  • 香阳波 7小时前 :

    当警察微笑摘下警徽,我觉得这比任何恐怖片的镜头更加让人毛骨悚然

  • 硕娅玟 9小时前 :

    This is not only the history but also the world we’re living in.

  • 琴迎南 9小时前 :

    近年来编过的最难的稿子里,一个个人名忽然都活了过来,活在了最爱的编剧写的、导的电影里。

  • 焦元德 2小时前 :

    通篇文戏居然一点不乏,以庭审马拉松再现事件真相,拍得真是收放自如。尽管法官戏码太过儿戏,观点表达也太过直白,但对于2020年这个特殊年份,拍得通俗些也好。

  • 本和豫 6小时前 :

    3.5/5. 1968年的人在问我们为50年后留下什么样的形象,50年后的今天,68年的情绪似乎又回到了我们的脸上,就像电影本身,用一场泾渭分明的“故地重演”,来发起似乎早该在68年解决的问题。只是,这个时代的创造变得更平庸,保守地激进着,自由地顺从着,或者像在这里,在温水中观火。

  • 梁振 2小时前 :

    剪辑营造了叙事氛围,但为此也牺牲了流畅性,整体是种凌乱的观感。故事本身很值得记录,电影拍的精彩但套路,很"聚焦",是冲着奥斯卡去的了。

  • 申玟丽 2小时前 :

    正如三个火枪手有四人一样,芝加哥七君子有八位,黑人doesn't count。白左小雀斑果然靠不住!

  • 林曦 1小时前 :

    真好看。Aaron Sorkin写了这么好的剧本,然后找了些英国演员来挑大梁。Mark Rylance,Eddie和Sacha Baron Cohen都太棒了。

  • 繁痴梅 9小时前 :

    托尼奖获奖百老汇音乐剧《来自远方》被改编成电影。影片取自9.11当天加拿大甘德镇接纳了6600名意外迫降的旅客,并共处了3天的美好时光。世界大同,却又大而不同。既有9.11的恐袭,又有甘德镇无私的义举。在舞台上的演员,轮流切换着不同的身份,居民或是乘客,落叶聚还散,寒鸦栖复惊。

  • 杞雨竹 6小时前 :

    我就是喜欢这样的电影!

  • 骏凡 8小时前 :

    背景讲的是911事件,航班滞留纽芬兰小镇上的故事。同班演员,既是小镇居民又是航班乘客。不同的角色就有不同的感觉,一秒切换毫无违和,演员太棒了。另外故事的表达也是很立体的,贴近现实。虽然因事件会带来偶然的美好,但事件产生的影响不会轻易消灭。

  • 闻人如曼 9小时前 :

    比之于《茉莉牌局》初登场时的蹑手蹑脚与人物塑造时的缺憾,在角色更多、故事更宏大的挑战面前,Sorkin没有知难而退,而选择了自己更为见长的路数赋予了这堂“历史课”合格的讲述。占大篇幅室内庭审戏的交锋用对白撑满、七英杰各自背后所代表的六十年代平行精神重召时代气氛、当然,还有免不了的选战前“带货”。信息上的丰富以及节奏上的饱满,把这起事件生动地记载了下来(即便有些时候是为了宣讲而宣讲)。我再说一次,正剧模式的Sacha Baron Cohen就是最屌的。

  • 运海 9小时前 :

    是左派民权运动的宣言电影,也是好莱坞顶级工业化作品(当然不是特效的那种顶级工业)。手法不新鲜但就是快、准、狠,用真实影像与电影场景缝合虚拟与历史,用唇枪舌战的台词在刀锋般的剪辑下打出一套组合拳,再将政治诉求泄于当下的银幕内外。去年两部历史题材电影都以念人名收尾,都是强压着眼泪看完。

加载中...

Copyright © 2015-2023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