评论:

  • 南宫博厚 9小时前 :

    非常不喜欢,“下陷式”观影体验,在众多喧宾夺主的技巧里不知所云

  • 伍春华 6小时前 :

    任一个时代,绝大多数人都是普普通通的,但总有一些幸运者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,而一些不幸者成为了弃儿。

  • 希静枫 0小时前 :

    与《巴比伦柏林》相同的时代背景,展现了两次世界大战中场休息期间的德国众生相。主角的身份设定和故事线可谓极具讽刺性的潦倒落魄:空负博士学位而失业,一路向下的人生轨迹,以至救人反溺水的结尾都很难称为高光时刻。然而正是在这样不堪的表象下,对爱和美的追求才显得格外动人。

  • 包玉怡 3小时前 :

    魏玛时代终结 进入犹太新年。法比安没学会游泳,世界容不下体面。

  • 充语梦 0小时前 :

    难说有多少共情,却见到了某种共通,可怕的共通,这个世界还容得下体面么?

  • 宰父融雪 0小时前 :

    如果对那段历史不了解,感触还是不够深啊。

  • 古承德 3小时前 :

    一列正在幽暗的洞穴里缓慢穿行的地下铁统领着文艺青年《法比安》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如果幕前是一场混乱而堕落的政治表演,那么幕后这部冗长的「大部头」电影会成为《童一个世界》冉冉上升的秩序吗?作为一部公映于德国「新旧政府交替之年」的作品,复古还是招魂?生存还是毁灭?费边还是犬儒?无法开启「上帝」视角的导演将这个充满可能性和不确定性,哈姆雷特式的命题作为了影片的标题。准文艺青年需要扪心自问的是,作者将「后默克尔时代」德国政府塑造成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表演者,并在虚实交织的剧场里赐予他一见钟情式的爱情,他就是「法比安」了吗?显然,这个被不可靠叙述者再次想象重塑的形象既不「成熟」可信,也不「忠诚」可靠。不过,既然这部《无主之作》的标题被「豆瓣er」译成且当作具体的人来看,那么我们可以拿《斯宾塞》来进行比照。

  • 喜雨竹 4小时前 :

    小张21岁。两个孩子,现在在湘潭跑快车。他在中专毕业后和自己的同学结婚。在昆山当了两年厂工觉得太辛苦……

  • 尹子真 6小时前 :

    结局会马上想到《横道世之介》。不该死的人死了。

  • 史语海 1小时前 :

    8.0 与《柏林亚历山大广场》一样,成为历史的注脚,前面手法太过于惊艳,以至于中后期保守的镜头使这段非常“文青”的爱情故事走向庸俗,好在有死亡,改用电影的一句话就是“活着是无力的,唯有死亡可以力挽狂澜”

  • 中若兰 1小时前 :

    在柏林游荡的马丁伊登,试图写下帝国诞生之前的无主之作。在这样的时代,我们只能成为演员。法比安的状态主导了电影迷乱的节奏,胶片注定只是回忆,默片注定代表沉默。90年过去了,也还没有毁灭,也还正在毁灭。

  • 务星晖 0小时前 :

    常常忘记汤姆希林已经是个成熟男人了。最后一个半小时的剧情和前半小时的试听一样好 但中间就有让人焦躁不安的一小时。但我也太为这样的故事着迷了 哎。

  • 彦美 2小时前 :

    两天前看的,那时豆瓣因为没认证身份不能标记。我恨豆瓣

  • 慧桐 5小时前 :

    忽然被抛进大千世界,无数波浪从四面向我们袭来,

  • 承一嘉 4小时前 :

    台下的是虐待狂,台上的则是疯子。原来人到这种地方是来买兴奋的。

  • 于俊郎 2小时前 :

    常常忘记汤姆希林已经是个成熟男人了。最后一个半小时的剧情和前半小时的试听一样好 但中间就有让人焦躁不安的一小时。但我也太为这样的故事着迷了 哎。

  • 勇乐心 1小时前 :

    一场绚丽的冒险,一场时代的落幕,一种精神的永垂不朽

  • 喆轩 8小时前 :

    “秩序是死亡的预兆。”(帕斯卡)秩序是指德意志的政治秩序,即不再允许存在“不同声音”的“柏林之死”。拉布德父亲的哀悼揭示了一系列灵魂破碎事件的核心秘密,“我不是那种靠儿子活下去的父亲,我是一个享乐主义的老绅士,我热爱生活,也在逐渐失去生活,我并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个事实”,事实是一切悲喜都会以死亡结束。对富二代拉布德而言,填补文学史莱辛研究的空缺是确认自我价值的唯一方式,学术被政治绑架,只好劝法比安“写写过去的样子和过去本该有的样子”;科尼娅想当演员,“没有好处,但愿有无用的美”,所以跟法比安签的协议是“永远不会妨碍我的事业”,但电影业会被政治操持,前方危机四伏,这是后话。法比安的悲剧倒显得有些喜剧性,像是《温蒂妮》《弗兰兹》和《冷战》,很多浪漫乔段堆积在电影的前半部份,收尾终归令人不太甘心。

  • 文泽 9小时前 :

    《法比安》——一个人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他在孤独中生活和死亡,就像伊凡·伊里奇一样。我认为牺牲参予来强调孤绝,要比牺牲孤绝来强调社会情感来得高贵美丽得多。托翁在小说里写了这样一个人,可以作为法比安的反面,以及他的无从安放的道德感,都会想起中外文学作品里如贾宝玉(红楼梦)、奥斯卡(铁皮鼓)、默尔索(局外人)等等伟大的异类,更加让我觉得在一个容易内卷的时代里,突出个人情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。

  • 卫巨宽 4小时前 :

    各种现代主义表现方式的杂糅,令人眼花缭乱却对人物塑造没啥实质推动。全片最精彩的就是来自原著小说的旁白了,使观众一窥原作的高度文学性。另外,镜头晃得叫人想吐,过多的失序败坏了美感,只让我觉得摄像师手抖得厉害,越发感到固定机位和轨道摄像的可贵。

加载中...

Copyright © 2015-2023 All Rights Reserved